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明蕴化看陶寺:4000多年前的“日历”上,夏至晨光见证先民智慧

体育正文 165 0

文明蕴化看陶寺:4000多年前的“日历”上,夏至晨光见证先民智慧

文明蕴化看陶寺:4000多年前的“日历”上,夏至晨光见证先民智慧

千年丝路,驼铃悠悠,串联(chuànlián)起东西方文明的对话。

敦煌璀璨(cuǐcàn),石窟瑰宝,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。

华戎共彰,千年画卷(huàjuàn),文明在此激荡生辉。

从中国考古(kǎogǔ)学界泰斗级(jí)学者、北大教授宿白构建学科体系,到敦煌研究院名誉(míngyù)院长、北大校友樊锦诗守护敦煌,文明传承需“沉潜之心”,文化自信在“终一生之事”。

近日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(xuéyuàn)“宿白讲座”迎来首讲《丝绸之路与敦煌石窟》,穿越时空,薪火相传,两代学人展开千年对话(duìhuà)。

讲座现场

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(fāzhǎn)历程中,宿白先生(xiānshēng)(1922—2018)是一座绕不开的高峰。他是“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者”,也是“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(kāichuàngzhě)”。宿白先生的一生与考古事业(shìyè)紧密相连,从参与(cānyù)创办北大考古专业(zhuānyè),到主持成立考古系,宿白先生不仅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学术根基,更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考古学者,其中就包括1958级北大校友(xiàoyǒu)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。

宿白,字(zì)季庚,著名考古学家、杰出的考古学教育家

樊锦诗与(yǔ)宿白的师生情谊,正是中国考古学传承的缩影(suōyǐng)。1958年(nián)(nián),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。1962年,樊锦诗在莫高窟实习(shíxí),从此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;1963年毕业后,她毅然奔赴敦煌,用一生守护这份文化遗产。樊锦诗致力于石窟考古、石窟科学(kēxué)保护和(hé)管理研究工作。在73岁那年,她完成了中国第一份正规(zhèngguī)的石窟寺考古报告。如今,樊锦诗积极推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和“数字敦煌”工程建设,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,被誉为“敦煌的女儿”。
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(wénbó)学院设立“宿白讲座”,计划延请国内外著名考古学者举办专题(zhuāntí)学术演讲,以纪念宿白先生对中国考古学作出的(de)卓越贡献,薪传先贤之学识风范(fēngfàn),搭建连接古今、融汇东西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,传承中华文明基因。

近日(jìnrì)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“宿白讲座(jiǎngzuò)”迎来首讲,由宿白先生的杰出学生,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主讲《丝绸之路(sīchóuzhīlù)与敦煌石窟(dūnhuángshíkū)》。樊锦诗以“丝绸之路与敦煌石窟”为主题,分上下两讲系统梳理了敦煌的历史脉络、艺术成就与文化遗产价值。

“板凳要坐十年冷(lěng)”,樊锦诗用一生践行(jiànxíng)着这句话。她的坚守,不仅是(shì)对敦煌的深情,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守护。正如宿白先生所言:“致学存乎心,补拙莫如勤。”这场讲座,不仅是一次学术分享,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深刻(shēnkè)对话。让我们(wǒmen)跟随宿白与樊锦诗的脚步,感受敦煌的魅力,思考文化的重量。

为樊锦诗颁发“宿白讲座”聘书

敦煌:丝路(sīlù)明珠的兴起

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,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之地。先秦时期有月氏、乌孙等游牧民族驻牧,秦汉之际(zhījì)匈奴崛起控制此地。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(xīyù)打通了(le)东西方交通线路,霍去病(huòqùbìng)大破匈奴后,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、修筑长城、移民实边,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灌溉方法,改变了当地的游牧经济;更(gèng)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明,奠定了敦煌作为(zuòwéi)丝路(sīlù)重镇的历史地位。

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海运未兴时,地形平坦、水草丰美的(de)(de)河西走廊,是(shì)中原通向欧亚的陆上干道。汉唐时期,敦煌作为丝路战略枢纽,既是商贸中转站,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地,悬泉置出土的“小浮屠里”汉简、长城烽燧下的粟特文信札,都印证了这里千年间的文明对话,最终(zuìzhōng)孕育出敦煌石窟(dūnhuángshíkū)这一文化瑰宝。

悬泉置出土汉简和斯坦因发现的粟特文(sùtèwén)信札

莫高窟:千年艺术的(de)见证

以石(yǐshí)为(wèi)窟,取其永久之意。敦煌石窟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、西千佛洞,瓜州榆林窟、东千佛洞等(děng),因其位置、内容、艺术(yìshù)风格相近,可统称为敦煌石窟群。其中,莫高窟以其宏大的规模、丰富的遗存和卓越的艺术成就,成为(chéngwéi)敦煌石窟群的代表之作。公元366年,乐尊和尚在鸣沙山开凿第一个(dìyígè)洞窟,此后十个世纪里,莫高窟成为佛教艺术的宝库。

敦煌(dūnhuáng)壁画(bìhuà)不仅是宗教艺术,更是“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。石窟艺术是集洞窟建筑、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。洞窟建筑根据不同功能(gōngnéng)需求而采取(cǎiqǔ)不同形制;彩塑是接受膜拜的主体,置于窟内最显著的位置;壁画布满四壁与窟顶,通过丰富的图像叙事诠释佛教经典及其思想教义。三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起(qǐ)完整的佛教艺术空间。

栩栩如生的(de)彩塑和(hé)百科全书式的壁画,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,又吸收了西域艺术的养分,形成(xíngchéng)了脉络清晰、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。莫高窟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(gòngxiàn),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

石窟艺术融合洞窟建筑、彩塑、壁画,洞窟形制多样,有禅窟、中心塔柱窟等(děng)。彩塑题材(tícái)广,包括佛、菩萨等。壁画内容丰富(fēngfù),分七类,以图像叙事诠释佛教经典(jīngdiǎn),展现古代社会风貌,被誉为“墙壁上的博物馆”。

彩塑艺术(yìshù)随时期变化,十六国北朝融合中土与印度风格,如275窟(kū)弥勒菩萨、259窟禅定佛。隋唐时期达艺术巅峰,328窟、194窟、130窟、158窟的彩塑各具特色(gèjùtèsè)。

莫高窟275窟弥勒菩萨和259窟禅定(chándìng)佛

六朝到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(jiēduàn),名家(míngjiā)名作辈出(bèichū),但传世作品少之又少;敦煌壁画保存了这一时期的绘画真迹(zhēnjì),如172窟的山水画,以青绿设色描绘山水,可与李思训、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画风相呼应。

莫高窟172窟青绿山水图(shānshuǐtú)

壁画价值不仅在宗教艺术,还为(wèi)多领域研究提供资料,如(rú)北周第296窟《福田经变画》、西夏榆林窟手工业场景、盛唐第445窟曲辕犁,及(jí)乐器、舞蹈、婚礼场景等,如同古代社会生活的窗口。

莫高窟第454窟描绘的宋代在(zài)庭院中举行婚礼的场面

藏经洞:劫难与文明(wénmíng)瑰宝

藏经洞(cángjīngdòng)藏着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,壁画的内容虽然以佛教为主,但也有很多反映世俗和现实生活(xiànshíshēnghuó)的素材,为研究中国古代农具提供了珍贵的图像(túxiàng)史料。敦煌(dūnhuáng)藏经洞文物内容十分丰富,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典籍、官私文书、四部书、非汉文文献和数千件绢画、刺绣等艺术品(yìshùpǐn),是研究中国及世界古代学术(xuéshù)的一个浩瀚的海洋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

1900年,敦煌莫高窟的(de)道士王圆箓带人清理莫高窟第(dì)16窟(现编号第17窟)甬道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(cángjīngdòng)。藏经洞的面积仅为7.65平方米,体积不到20立方米。整个洞窟堆满了经卷。王圆箓带领亲信翻乱了经卷,从中挑选了一些文书和绢画中的精品赠送给甘肃省的官僚。藏经洞的文物(wénwù)由此开始(kāishǐ)在地方官员之间流散。晚清腐败(fǔbài)导致文物遭斯坦因、伯希和等掠夺,4万余件流失海外,流失文物分散于英、法、俄等十余国,这是一场(yīchǎng)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。

1914年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组织的考察队装载文物离开莫高窟

华戎交汇:敦煌的文化包容性(bāoróngxìng)

《后汉书·郡国志五》注引《耆旧记》记载(jìzǎi)“(敦煌(dūnhuáng)郡)华戎所交(suǒjiāo),一都会也”,说明了敦煌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汇处。希腊爱奥尼亚柱式、波斯摩尼教经典、印度佛教艺术在(zài)此(cǐ)融汇,而儒家经典与蒙书又向(xiàng)西传播。莫高窟的飞天形象融合了印度与中亚风格,藏经洞的粟特文信札则见证了丝路商队的活跃。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,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。

历史上由敦煌传入西域地区的儒家经典、律法(lǜfǎ)、医学和(hé)蒙书,对应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、社会正义、人本情怀和育人智慧,体现出中华文化济世安民、泽被四方的人文之光(zhīguāng)。

敦煌发现的蒙书《开蒙要训》

莫高窟和藏经洞,是博大精深(bódàjīngshēn)、兼收并蓄、绚丽多彩(xuànlìduōcǎi)、独具特色,又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世界文化艺术(yìshù)宝库,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(hùjiàn)的丝路精神,彰显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,具有重要意义。
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鉴而丰富。季羡林先生曾说:“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”。位于河西走廊最(zuì)西端的敦煌,被誉为古(gǔ)丝绸路上的明珠。敦煌以其独特(dútè)的地理优势、战略价值、文化交融和学术价值,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占据(zhànjù)不可替代的地位(dìwèi)。樊锦诗的讲述不仅是对(duì)敦煌的礼赞,更是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文化传承的深情呼唤。

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精神(jīngshén)的延续。

“增强文化自信,守护中华文明”是宿白(sùbái)的遗愿,是樊锦诗的坚守,更是当代学人(xuérén)的使命。

更多(duō)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文明蕴化看陶寺:4000多年前的“日历”上,夏至晨光见证先民智慧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